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6章 (第2/2页)
秘法上,更是从未失望。 毕竟,她已经生动地展示过自己这方面的才能,懂军械、会制纸、会印刷、会种田、会制火炕......再多一项制盐,似乎也并不奇怪。 再加上知道了她是墨家传人,更是坚信不疑。 同时暗叹自己老了,如果没老,非要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可。 杨瓒:“......什么法子?” 王允拒绝回答,“这可不能告诉你。” 也不能透露神悦是墨家传人,因为神悦方才说过,这是个秘密。 杨瓒连忙解释,“子师兄,我无意探听机密,但兹事体大......这制盐之法真如此奇妙?” 边说边看向张祯。 张祯点头,“确实,有人实践过,得盐数十倍于今。” “数十倍?!” 好几个人发出惊叹。 对那制盐之法都十分好奇,又不便多问。 朱儁叹道,“若真如此,百姓有福了!” 他寒门出身,小时接触过许多贫苦百姓,深知盐的重要性。 铁打的汉子,不吃盐或少吃盐,也会慢慢没了力气。 他家还算富裕,母亲贩缯养家,不曾缺过盐。 可他见过缺盐的人家,日子极难熬。 若有充足的盐,山茅野菜也有滋味。 还有军中,如果士卒每日都能吃盐,战力必然提升! 话说到这儿,大家都基本同意降盐价、盐税。 但具体降多少呢? 张祯也在心里盘算过,沉吟道,“盐价与关中正月的米价齐平,盐税降至四成,如何?” 王允第一个反对,“盐价可以,但盐税太低了!” 深悔方才没有跟她定好盐税数额。 蔡邕、士孙瑞、朱儁、杨瓒等人也是一样的意思,盐税必须多收! 这钱朝廷少收,也是肥了盐商荷包。 百姓得利也就罢了,为何让盐商也得利? 横坚大家都没盐场,盐税落不到他们头上。 张祯:“那诸公以为多少合适?” 王允:“至少六成!” 士孙瑞:“至少七成!” 朱儁:“至少五成!” 杨瓒:“至少六成!” 蔡邕:“六成!” 甚至还有人说八成。 张祯综合了一下,笑道,“那就五成罢!” 这也是她心里的价位。 诸公虽还有意见,但见她退步,便也忍下。 张祯正准备说与之关联的第二件事,就见贾诩和诸葛亮诧异地盯着自己。 “文和叔,孔明,有何高见?” 两人同时开口。 贾诩:“为何还要征盐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