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第3/3页)
面受敌,国难之际,三千铁鹞子都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顶级装备,荣誉感强,加上为自己利益而战自然舍生忘死。 可几十年和平之下,这些权贵子弟也是最容易腐化的,就像后来的八旗子弟一个道理。 李星洲想着夏国兵力,心里默默算着,如果出兵,大概需要多少人....... “殿下,这只是常备军,如果打急了,夏国必然还会募兵,我估计如果不计代价,夏国能招募四十万左右生力军。”方新又补充。 李星洲点头,这道理他明白,把桌上地图仔细移过来看:“除朝顺军,其它军有动静吗?” “左厢神勇军在今年九月渡河移防永乐城、银州、牛心亭。” “河清军用半年时间移防到夏州.......” “神勇军被唐隆镇将士发现.......” “金肃军则部署静塞、会州沿线西部边界.......” 李星洲看了半天,开口道:“战略南移啊。” “不错,从今年夏国调度来看,他们正把精锐常备军向南调度,原本防备鞑靼人的兵力也抽调出半数往南方各州镇填充。” “他们这是在防我景国。”李星洲啧嘴,如果不是方新他们搞来的情报或许还看不清局势,可把所有情报和调度放在一张地图上,大趋势就很明显了。 神勇、朝顺、河清、金肃四大主力常备军都不断南移,向南方部署,景国在大河西面的重镇唐隆镇遭到重点针对。 夏国是在不动声色的防备他们。 夏国兵力远无法和景国、金国相提并论,但他们能在景国和辽国夹缝中存活下来,就是以悍勇不怕死著称的。 如果说兵力,新军陆军五个师,加海军一个师就有六万人,而且还在扩充中。 到明年,新军预计陆军六个师,海军两个师八万人,与夏国常备兵力就平齐了。 除此之外,景国中央禁军在太子叛乱后整编裁减过,可到明年依旧有岭捷、武烈、神武三军,兵力维持在十二万人左右。 而在边关有魏朝仁统帅的关北军、杨文广统帅的杨家军、折惟忠统帅的折家军,以及威慑白夷吐蕃诸部的剑南军,以及南方防备交趾和大理的常备边军,加起来边军常备人数也有十万左右。 也就是说,到明年,景国全境常备军在三十万左右。 当然,往后还有在辽东、辽西的常备军,而且景国体量巨大,幅员辽阔,需要兼顾的地方很多,打起仗不可能集中全国兵力在一处。 夏国却可以做到,所以如果真开战,景国没法在兵力上占太多优势。 不过夏国的举动却让李星洲很欣喜。 从各种情报综合来看,夏国战略重心正在南移。 夏国高层的判断应该是:如果景军要攻击,必会攻击与景国接壤的南方州镇,那里地势便于进军,有利景国后勤补给。 景军从南面向北进攻,可以以凤翔府、河中府为依托,后方稳固,几十年前景国也是这么打夏国的。 这也是懂兵之人能找出的最好进攻方案之一。 所以他们在全局上开始将兵力南调,意图防患于未然。 李星洲越看越高兴,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战略误判! 夏国高层根本不明白他的意图! 又找方新问了夏国使者在京城贿赂接触的官员是哪些。 孙半掌、孙文砚等人组成的眼线遍布京城,这些消息还是容易打探的。 李星洲接过方新递给他的名单,上面写着几个人的名字,官职,住址,甚至家人都记录得清楚。 他看了一下,基本都是兵部官员。 也是了,景国枢密院主兵事,六部中兵部几乎被架空,夏国人想收买也只能找这些不得意的兵部官吏。 不过基本也都是底层官吏,稍有地位的他们也收买不动。 李星洲看了这些人得情况和简历,从中挑出三个。 其中一个住在王府对面的街上,还有一个姓王,与德公家族有关系,最后一个则是在兵部中官职最大的。 既然夏国人想找人打探消息,那自己就好心好意给他们透露一些消息吧!李星洲心里想,我可真是个大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