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在三国_第一百五十四章 动乱的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四章 动乱的天下 (第2/2页)

南地区的泛称,也泛指这一地区的所有民族和种族。秦汉之前,由于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缺乏了解,认为这些地区都是蛮荒之地,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也被认为是尚未开化的民族,便以“越”统称之。秦汉时期,中原人逐渐了解到这些地的民族众多,继而又将“越”称作“百越”。当时中国,乌丸、鲜卑、匈奴等处北,蛮族诸部处南,羌、氐处西,山越处东。其他三边山高地远,唯山越处临海,在国疆之内。这样的处境,自然导致山越和一般少数民族多有不同。

    史载,山越属百越,是三国时期江南、福建一带部分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也是所有南方蛮族最大的一支。由于地处国中,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得山越与汉民区别不大,虽称为“族”,其实是山地土著,称为“山民”。他们以农业为主,出铜铁且能自铸兵甲,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组成半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地方武装集团。这与演义中记载是完全不同的。

    山民地处国中、能自产粮食自造兵甲、又不服政权管束的山越,注定成了历史上东吴政权的心腹大患。再加上山越广泛的分布在会稽、丹阳、新都、鄱阳、乐安、海昏等地,依托山体为阻各成势力,使得讨越战争无法象孔明征蛮一样一次悉数平定。再加上孙策时代开始,孙家与山越族就积怨甚深。最终,东吴通过数十年时间的残酷征讨,使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沦为兵、奴。直到其后三百余年,山越终于被完全汉化,举族消亡。

    而东吴也可以说成也山越败也山越。三国初期,东吴人少且多异族。东吴每战时必寻山民已充军兵,至三国末期东吴甚至越海至台湾抓山民。东吴因为山民而无法北征,也因为山民之善战,而得以与蜀魏抗至百年。据载,越人好战,当时一个越人可战三至五人鲜卑,而一鲜卑可战一个半汉人。如此便可看出当时东吴的尴尬处境。甚至有人戏称,如果不是东吴耗光了越人,没准山越与北边的蛮族会打乱中华大地也是有可能。也正是因为百越的存在,使的孙坚虽拥江东六郡,却难以动弹,除非天下有变,否则孙坚是绝不会领兵与中原大地的。

    如今的大汉,外有鲜卑乌丸与匈奴的虎视眈眈,内有诸侯的烽烟四起。虽有天子在位,却无一丝皇权威严。自董卓迁都还近一年时间,天下竟乱至如此。朝中虽有贤良却也因董卓之无道,而每日里如履薄冰。如历史一般,董卓自从迁都长安之后,每日里更加残暴。不仅将刘氏皇族当成摆设,便是这满朝的文武都是说杀便杀。而这满朝的文武也没有辜负董卓的血腥屠杀,一年一来被董卓杀的老老实实,董卓为了嘉善这些大臣动不动便是宴请一场人肉饼更这些大臣尝尝鲜,有的时候董卓开心了还能送上些鲜渣红饮料。阅读请关注微信号rd444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