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1章 (第1/2页)
祝、陈二人郑重应了,按照张祯所教,每日准备教案。 他们的教案不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实物实操。 墨家内部一片欢腾,农家却是惊多于喜。 氾先结结巴巴地道,“让我去太学授课?不不不,我不会!” 他虽有家传,也只是个老农,哪配去太学。 光是想想那场景,他就喘不上气。 张祯又去找卫成。 卫成脚一软,扶着门苦笑道,“千岁娘娘,你高看我了,我一个泥腿子,怎么敢在那么多贵人面前说话!” 其实他已经有了官职,但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还是农夫。 张祯见他如此,也勉强不得,看向胞兄张五郎。 张五郎一拍胸脯,“妹妹放心,还有我!” 讲别的他不行,农学么,他现在略有心得。 张祯莞尔一笑。 又从课农司找了两人,都授为太学博士。 她非要在太学设置农学,一是为了彰显朝廷重视稼穑农桑,二是为了让未来的官员们知道,农耕不易。 蔡邕还请了一位特殊的客座教授,孔融。 这等与文化相关的盛事,怎能少得了孔氏后人? 如果说蔡邕是文坛领袖的话,那么孔融就是蔡邕之后的继任者,又有姓氏加持,名望极高。 蔡邕与其是好友,早就去信说明,邀他来京。 孔融也十分关注此事,安排好北海事务,就带着一群名士好友来了长安。 祢衡是他忘年交,两人见面,自有一番感触。 当年祢衡来大将军府,是孔融举荐的,孔融还拜托蔡邕照拂祢衡。 蔡邕初期也想照拂的,奈何祢衡太狂太癫,实在说不到一块儿,并未成为另一对忘年之交。 孔融还专门拜访了张祯,两人相谈甚欢。 第413章 皇姐,天下尽归汉土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张祯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语如珠、言谈有趣的洒脱学者,并非蔡邕那种风格,更近于祢衡。 难怪两人能成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张祯,则是智慧通达,神韵天成,气度不凡,简言之,负担得起大汉朝堂。 对彼此的印象都极好。 张祯还带他去皇庄实验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号。 又告诉他,北海三号有望成为最高产的稻种,惠泽天下。 而这都是因为他当初送来了野生稻谷,他于社稷、于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着实验田中正处于灌浆期的稻谷,先是大笑,后是大哭,继而又拍手大笑。 张祯知道这是名士风范,稳得住,陪同的氾先、卫成、张五郎却以为这老头犯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