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47节  (第2/2页)
,“往后契丹诸事,还要辛苦诸位,从璟拜谢!”    康默记等人回礼,俱都道:“殿下言重,我等不敢言苦。”    翻身上马之后,李从璟远远看到了站在城墙上的耶律德光,对方一身皇袍,在一众官吏与近卫的簇拥下,倒也显得颇有几分威风,只一眼,李从璟扬起马鞭,踏尘而去。    此行契丹,李从璟最大的收获,不是消耗了契丹国力,不是让耶律德光割献了领土,甚至不是让帝国威严再传万里草原,使群雄俯首。    而是得到以康默记为首的汉官重新为帝国效忠。    之前他们是在无意识汉化契丹,而往后,他们将是大唐征服契丹,甚至是征服草原最重要的力量。    韩延徽这些人,李从璟一定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帝国强盛,天下之大,不缺忠臣;帝国疲弱,四海之内,遍地奸佞。    山河辽阔,大军凯旋。    离别愁绪,也不是谁起了头,最后很多人都在高声诵读一首诗,最后那声音充斥在天地间,苍凉、厚重、雄浑,如有一座山脉一跃千年,如有一条大河流传岁月,让人知道有些东西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未变。    中华之所以是中华,汉唐之所以是汉唐,需要的是掌权者强大这个帝国,建立民族自信与豪气,如此才能培养更多为国精忠之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第718章 去迎接他们    洛阳。    一座茶楼上。    李从荣与边镐相对而坐。    侧旁有茶釜正煮茶,清香袅袅。    李从荣看着边镐,“王兄在北境闹翻了天。”    “岂止是闹翻了天,而且有百年未见之大功收入囊中。”边镐神色平静。    李从荣问道:“先生就没有别的话要说?”    “听闻杨吴已经开始攻打楚地。”边镐道。    李从璟有些不满边镐此时还这副不温不火的模样,“不错!杨吴攻势如潮,楚王抵挡不住,已经向陛下求援。”    “陛下作何打算?”边镐问。    李从荣皱眉道:“陛下作何打算,孤王如何知晓?”    “既然殿下不知晓陛下打算,为何不向陛下出出主意?”边镐道。    李从荣又问:“出什么主意?”    “自然是发兵求援楚王的主意。”边镐道。    李从荣眉州皱得更甚,语气不善,“陛下计议未定,孤王贸然进言,若是合了陛下心意倒好,若是不合,岂非自找麻烦?”    “那就让陛下采纳殿下的进言。”边镐道。    李从荣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两川已定,北境已平,帝国已无它患,岂非正是彰显王道,立德立威于天下的时候?”边镐道。    李从荣默然不语。    边镐不紧不慢倒了茶,将茶杯推倒李从荣身前,“殿下想要立功,总得有立功之地才是,如今四方平稳,除却楚地,还有哪处地方可去?”    李从荣没有去碰茶杯,默然半晌,“还有夏州。前时陛下下诏,令党项人来朝,党项人竟然不遵诏令。当此之时,正可伐之。”    边镐摇摇头,“殿下可知,党项人缘何不来?”    李从荣答道:“朝堂风声,陛下有意迁党项人出夏州,另置节度使。”    “正是如此。”边镐点点头,“但夏州不可去。”    “为何不可去?”李从荣问。    “党项人骁勇善战,夏州又是险地,进可据守重镇,退可隐遁沙漠,王师前去,难以建功。”边镐道。    李从荣摸着茶杯,转了好半晌,“楚地军功易得?”    “与楚联手,何惧区区杨吴?”边镐双目有光。    李从荣沉思半晌,饮下茶水,“好!孤王这就进宫!”    起身走了几步,李从荣忽然停下脚步,回身看着边镐,意味深长道:“莫离回了洛阳,先生可知?”    边镐只是微微笑了笑,并未作答。    煮茶的侍女蜂腰肥臀,眉宇间有风情万种,虽然着装淡雅,却也掩盖不了她本身的妩媚之气。    “先生让李从荣去说动李嗣源出兵楚地,是何用意?”那侍女规规矩矩坐在旁边,目不斜视,声音不大,但内容绝不是一介侍女该问的。    边镐自顾自品茶,“大吴攻楚,楚王求援,李唐到底发不发兵,却还是未知之数,需得让他去探明李嗣源的态度。”    那侍女冷笑两声,“先生可是让李从荣去说服李嗣源,若是他果真得手,岂非弄巧成拙?”    边镐摇摇头,也不在意侍女的态度,“军国大事,李嗣源自有计较,岂是李从荣能够说动的?”    侍女皱眉道:“若是李唐果真发兵楚地,那该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