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喘气_第6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节 (第4/4页)

实在现代,官盗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它们需要做的事情,都已经由考古队代劳了。严格来讲,传统意义上的官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已经随着历史逐渐退场了。

    仿佛是知道我们的想法,林教授说:“其实官盗确实少了,但并没有消失,现在大部分的考古活动,都是有考古院批复。官盗参与的,往往都是一些需要挖掘,但又不能公之于众的东西。”

    我道:“所以呢?”

    林教授说:“所以,我们这次挖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具体,我到时候会告诉你们。这次行程需要出海,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小顾也会随行,另外还有几位上面派下来的官盗,他们使用的是现代盗墓手法,不过……”说到这儿,林教授摇了摇头,道:“不过我并不看好他们。”

    所谓的现代盗墓手法,其实是随着科技的更新而发展出来的。最早的现代盗墓手法要追溯到孙殿英挖慈禧陵,过去的盗墓手法,不管怎么样,先打盗洞,遇到一些修建的铜墙铁壁一般的古墓,没本事的,就只能望墓兴叹。

    清朝时国力恢复,因此在陵墓的修建上也更为费工夫,集合了数千年的防盗手段于一体。孙殿英挖慈禧陵的时候,地砖入钢铁,根本打不进去,按传统手法,这个墓是个铁疙瘩,没办法啃,但那时候已经有炸药了,孙殿英不挖墓,直接上炸药,一路炸到了慈禧的墓里。

    这就是现代盗墓手法的起源,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又有了金属探测仪、地下爆破、遥控爆破、防弹衣、防火服、磁场测量器等等先进手段。

    林教授追忆说:“这些仪器是死的,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依靠仪器,永远也比不上依靠有经验的能人。”他跟我讲了一件关于我爷爷的事。爷爷的工作笔记中,从来没有记载过他在考古队的工作经历。我和豆腐都有些好奇,仔细的听林教授往下讲,他的神情充满了感慨和尊敬。

    ☆、第十三章 往事

    那是1964年的一天,在开封城外的罔山里,有人举报发现了古墓。当时我爷爷是其中一个带队的人,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当地因为大雨和山洪,使得罔山一片泥泞,众人顶着雨,由村民带着到了地头。

    原来却是一座古墓,因为山洪塌方被震裂开来,雨水冲出了不少土鸡瓦狗一类的东西,但那时候开封是个大城,那边的人也比较有文物意识,考古队赶到时,冲出的东西早被人顺手捡空了,一行人什么也没捞着。

    当时考古队的人手并不多,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一行人主要由学生构成,剩下的便是以我爷爷陈思远为首的一帮老干部。那时候我爷爷也不老,才三十来岁,正值壮年。林教授回忆着,他是大学毕业,那时候的大学生比金子都贵,当时和他一起的大学生,爷爷一共带了四名,现在其中两位已经先后病逝和出了意外,他和另一位学生都在考古院工作,那个学生现在常驻在西藏。

    当时,林教授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爷爷,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盗墓贼,不就因为招安吗,现在居然还顶了个教授头衔,来带自己这些大学生,实在是没道理。他们当时的几个学生虽然表面上管爷爷叫老师,但打心眼里是看不起的。

    直到那一天,在瓢泼大雨中,在所有考古队员灰心丧气时,爷爷陈思远,穿着白背心,冒雨攀上了罔山的高出,站在岭上俯览罔山山脉沟壑,须臾对众人说:“这下面还有个明朝的大墓,至少是王侯级别的,三天后我们再来。”那zixin的神情和不畏风雨的身影,一直深深留在了林教授脑海里。

    他当时就受到了震动,但还是不相信爷爷的话。一个人,站在高处一望,就能看见哪儿有墓,还能判断出哪个朝代?这也太扯了吧?即便他们那帮学生心里不服气,毕竟也只是学生,队伍是爷爷在带,当然一切都听爷爷的。

    几人晚上在开封夜宿,背地里自然没少说爷爷坏话,纷纷等着三天后,准备看爷爷的笑话。

    随后的第一天,雨停,阳光普照。随后的两天,也都是烈日。

    三日后,再到罔山时,阳光已经蒸发了水分,之前凶猛的泥石流,也变成了硬土块儿。

    爷爷陈思远不是个多话的人,做事情沉默、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对待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爱学的他用心教,不学的拉倒,平日里不怎么摆老师的架子。众人跟着爷爷一路走,爷爷只用了三样工具,一是眼睛、二是铁钎、三是鼻子,便断出了整个古墓的结构和年代,众人顺着往下挖,果然和爷爷预测的分毫不差,当时所有人就哗然了。

    和爷爷早有合作的老一辈,纷纷拍着他的肩膀,说:“行啊老陈,又立大功了。”他们似乎早就知道爷爷的本事。而其余的一帮学生,面面相觑之后,心里由衷的折服了。林教授说到此处,感慨道:“发之于民,传之于民,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啊。”

    爷爷当时之所以能一眼看出墓葬,用的便是杨方观风望水的本事,不同的风水,埋葬的人也不一样,再根据朝代不同加以推测,自然而然能看穿形势。这门学问,讲究的就是诸般结合,少一样都不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